企业信用指数研究分析报告(2024年)
发布时间:2025-4-24[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43
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近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总数为1.89亿户,比2023年底增长了3.1%。2024年全年新设经营主体2737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4万户。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经营主体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的活跃度。与此同时,信用缺失仍然是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修复各类经营主体行政处罚信息138万条,修复经营异常名录信息667.7万条。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达849.96万人次,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101项联合惩戒措施,限制其担任公职、企业法定代表人及招标等。此外,涉及食品安全、虚假宣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隐私保护等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时有发生,造成较大社会危害。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信用指数的编制和发布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实践,有利于营造企业模范遵纪守法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健全企业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企业信用指数的发布为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行业信用建设和企业诚信建设领域的动态监管、决策规范、行业指导提供依据参考。企业信用指数的发布为推动企业诚信建设提供参照和指引,能促进企业增强诚信经营意识、加强诚信制度完善和创新实践、提升综合竞争力,共创良好诚信营商环境。
企业信用指数是基于统计综合评价和统计指数理论,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加工综合处理,采用加权综合指数编制方法,反映样本企业信用状况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综合指数,企业信用指数包含一级综合指数、二级分类指数、三级分项指标;编制包括综合指数、各企业指数和各行业三部分指数。
指数样本企业:由于我国企业数量庞大,企业信用指数研究工作专业性、体系性、开创性强,涉及到海量数据采集和处理,内容复杂,因此先以中央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并逐步开展相关工作,编制更广范围的企业信用指数。中央企业2024年调整为97家,企业信用指数研究分析报告以97家中央企业为样本从总体、数值、动态、趋势和波动等方面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024年中央企业信用指数显示:指数全年波动小于2023年,是信用指数2015年编制以来波动较小的一年。以3月为最高,8月为最低,全年呈现平稳走势,总体高于2023年。改变了新冠疫情后下行走势,转变为平稳走势。反映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企业深刻把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出的新要求,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企业制订科学合理、有挑战性的经营目标,全力以赴稳增长取得实效。
从时间走势看,2024年企业信用指数可分为三个阶梯,1月至3月企业信用指数为第一上行阶梯,4月至8月为第二下行阶梯,9月至12月为第三上行阶梯。与2023年数据波动规律相比,2024年上行影响特征突出,波动次数幅度小于2023年,整体平稳趋势明显,进一步反映出2024年中央企业信用指数逐步走出新冠疫情影响特点,全年逐步持续平稳上行,但也表现出指数上行缓慢特点。
2024年中央企业信用一级综合指数为65.48;其中二级分类指数:基础信用指数为76.53,信用实践指数为75.71,信用记录指数为67.94;三级分项指标:公司治理指标为60.09,经营者素质指标为52.08,理念与教育指标为56.09,财务状况指标为68.93,产品服务指标为43.4,安全生产指标为62.4,环境责任指标为71.00,劳动关系指标为74.53,供应链管理指标为60.14,风险管理指标为75.93,社会评价指标为25.94,监管部门信息指标为78.09,荣誉与公益指标为48.99。
2024年中央企业信用一级综合指数1至12月趋势值为0.03;其中二级分类指数:基础信用指数为-0.31,信用实践指数为-0.09,信用记录指数为1.32;三级分项指标:公司治理指标为-2.13,经营者素质指标为0.18,理念与教育指标为0.51,财务状况指标为-2.15,产品服务指标为-0.36,安全生产指标为-0.48,环境责任指标为0.15,劳动关系指标为0.24,供应链管理指标为-0.14,风险管理指标为-0.39,社会评价指标为0.78,监管部门信息指标为0.43,荣誉与公益指标为0.41。
表2 2024年中央企业信用指数三级分项指标
三级分项指标各月中最高为2月风险管理指标84.65,最低为12月社会评价指标13.80,与2023年4月荣誉与公益指标91.44和9月公司治理指标14.95相比,最高指数和最低指数指标变化较大,数值有所调整,最高指数指标调整均较大。
2024年度中央企业信用指数趋势值:2月0.53,3月2.04,4月0.96,5月0.38,6月0.15,7月-0.02,8月-0.2,9月-0.11,10月-0.04,11月0.01,12月0.03。与2023年相比趋势呈现平稳上升态势。
ECI与PMI一直有较强相关性,2024年ECI和PMI循环波动状态基本一致,趋势高峰和低谷相近。与采购经理人指数相关系数企业信用指数为0.93;基础信用指数为0.24和信用实践指数为0.24;信用记录指数为0.10。说明中央企业信用指数具备较强的监测经济运行先行指标特性。
2024年ECI和上证指数、深证指数循环波动状态同样存在一致性,趋势高峰和低谷相近。上证指数、深证指数相关系数较高。
本研究内容为:对企业信用的背景和意义进行论述,对企业信用指数进行理论梳理和论述,阐明了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结构;为企业信用指数的理论基础,论述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评级及大数据等相关理论,从不同维度分析和构建企业信用指数理论体系;为企业信用指数的理论架构、指标构成、指数的特征及功能;为企业信用指数的构建方法和实证测试,从企业信用指数的大数据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权重及赋分、分析样本和数据来源及指数模型和测算方法进行论述。
本分析采取系统分析法、文献对比法分析,从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角度,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信用评价与指数对比分析,全方位多维度分析企业信用指数中的信用基础、信用实践和信用记录等结构性要素,并采取大数据理论,通过模型设计,形成一个新的论证企业信用指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国外经验,从多个维度系统分析和探究企业诚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从社会、伦理、经济、法律等诸多角度,通过对比分析,界定了企业信用的新内涵,提出了企业信用指数新理论,从企业信用基础、企业信用实践、企业信用记录等多个维度,通过大数据模型对样本企业测试分析,为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信用指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研究企业信用指数是通过运用大数据理论对企业信用指标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加工,依据统计指数与统计评价理论,选择反映样本企业的信用基础、信用实践和信用记录一系列反映企业信用的指标,采用多层双向加权合成指数编制方法进行综合处理,用以全面反映企业信用动态变化的综合指数,由基础信用类指数、信用实践和信用记录类指数构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信用信息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源呈现多元化和非结构化。大数据技术对以往分析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和转变。无论是处理的数量、涉及信息的庞杂度,大数据技术在时空概念上拓展了数据分析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传统人为因素对客观性的干扰。因此,在企业信用指数的指数体系、权重及赋分方面,要充分考虑综合性、复杂性和可得性等原则,考虑到科学性和客观性,以体现动态性、全面性等特点;同时,采取深入分析样本和数据来源,确保数据采集量的可靠可得,体现大样本量,确保指数模型和测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信用指数使用综合指数法构建计算公式为:
企业信用指数可成为评估企业落实政策法规的重要工具,成为指引市场主体走向诚信经营的向导。从各个层面动态反映我国企业信用建设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市场经营者的督促与教育,促进企业完善各种制度管理,诚信自律,规范经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氛围,从而进一步推动信用奖惩制度完善,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维护市场秩序稳定。各行业和企业获取信用指数及分类指数的研究报告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和企业预警,有针对性地对行业管理和企业经营做出科学指导。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企业信用指数将日益成为指引市场主体走向诚信经营的先导性指标,成为推动企业诚信经营的重要参考。不断引导和促进企业完善各种制度管理,诚信自律,规范经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营造优良营商环境,为新发展阶段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做出积极贡献。